文/金鑫
中国皮影历史悠久、文化渊远,谈其俗雅可讲的非常多。皮影源自于民间、流传于民间、演娱于民间、民间所爱,才得以传承,正因为它的乡味土色、村腔民调,被一些人称之为土俗。为了摆脱这一点俗气,陕西皮影匠人翻书倒库,把皮影说成是宫中所出,添加点雅的色彩,依我看,实可不必。皮影历史应与人类的发展相共进的,它的历史年代在3600年基础上还可以向前推许多年,这里就不赘述了,今天只谈谈皮影的俗与雅。
皮影戏的俗真可谓俗的透彻、俗的彻底、俗的地道、俗的细腻、俗的可恨,更俗的可爱。一次我在皮影班子进北京长安街展演,每一句唱腔后总有一声响锣,我跟班头说这个锣声能不小点,班头摇了摇头说:‘锣声小不了,是特色!’我无奈地摇了摇头走了。不久,我应邀听了一回四川的皮影,那锣声才是锣了,说特色这才叫特色。皮影的南腔北调只有它的属地人才能听得懂。同样一句戏腔,全国就有几十种方言来说唱,更可笑的是有这个村的人听不懂那个村戏班子人唱的戏。皮影之土土到极致!
人们常说皮影的俗俗的可爱、俗的开心、俗的清净……甚者俗到所有的皮影人都是一些大姑娘小媳妇的‘心上人’,皮影艺人的表演特色、舞动技巧、吹拉弹唱、无处不反映着传统的点点滴滴。这么一看,皮影艺术俗中透雅、雅中有俗、俗丑--雅美合为一起。难怪人们说大俗才能是大雅!新编华阴老腔不正是这种俗不可奈,看了可爱的一种民俗吗?当然皮影的大雅是深深潜在于悠久的皮影文化之中,一两种唱腔的改编说明不了什么,也展示不出皮影艺术的雅致真正所在。皮影大雅急待发掘!